Chen Pi-hsien 陳必先(1950年~)台灣旅德鋼琴家 

曾被歐洲媒體譽為「中國的奇蹟」的鋼琴家陳必先女士,1950 年

生於台北。於四歲起隨崔月梅女士學琴,五歲登台,九歲時成為

我國第一位獲准以音樂天才兒童身份至德國科隆深造。在學期間

追隨 Hans-Otto Schmidt-Neuhaus 等名師學習,二十一歲時獲

得二十一屆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 (ARD) 國際比賽首獎, 1972 年

參加布魯賽爾的伊莉莎白大賽得獎,之後又陸續獲得鹿特丹的

「國際荀白克大賽」與美國首府華盛頓的「國際巴赫大賽」等國

際大賽的首獎,從此一舉成名。

陳必先在眾多世界知名城市如倫敦、柏林、慕尼黑等演奏,都得

到極高的評價。在頻繁的演奏中陳必先和許多世界知名樂團及指

揮家、音樂家合作,包括:倫敦交響樂團、 BBC 交響樂團、蘇黎

世國家交響樂團、德國廣播交響樂團等。合作過的指揮家有: 海汀

克 (Bernhard Haitink) 、沙克爾 (Paul Sacher) 、戴維斯爵士

(Sir Colin Davis) 、杜特華 (Charles Dutoit) 、雅諾斯基

(Marek Janowsky) 、辛德爾 (Hans Zender) 、烏特夫斯

(Peter Eötvös) 、亨利梅哲等。

除了活躍於國際舞台,近年更積極投入室內樂演出及研究並推廣

現代音樂,陳必先也與許多現代音樂作曲家共同合作,著名作曲

家有:布列茲、史托克豪森、庫爾塔格 (G. Kurtag) 等,同時她

也在德國許多不同音樂節演奏約翰凱吉 (J. Cage) 和卡特 (Elliott

Carter) 的作品。其認為以現代的技巧及現代的精神來詮釋古典音

樂才能賦予新的生命與現代的觀眾產生共鳴。同時也強調,音樂

家與聽眾,是一體的兩面,她曾說:「彈一個音聽眾能懂,演奏

者也能感覺到他們懂,然後就會更感動的彈下去。這層默契,是

推動演奏者的最大力量。」

1999 年起,陳必先陸續於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舉行演奏,

極為成功。她也於2000年世界博覽會中擔任獨奏,也與康塔斯基

(Alfons Kontarsky) 合作,表演雙鋼琴,深受國際樂壇的肯定與

推崇。 陳必先曾任德國國立科隆音樂學院鋼琴教授 (1983-

2004) ,自 2004 年起轉任德國弗萊堡音樂院教授,亦於2003年

起擔任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客座教授,指導鋼琴、室內樂與

現代樂合奏等課程。 關於她的演出,特別是對於巴赫的作品,波

士頓環球報 (Boston Globe) 的樂評曾譽為「陳必先偉大地創造了

巴赫」! 

少年時期的陳必先

關於陳必先的少年故事,是陳必先的母親親口告訴孟絕子的,孟

絕子寫下簡歷加上口述給我的。陳必先的資料在網路媒體和上流

傳的很多,今天我要講的大部份是外界不知道的,也許會得罪一

些人,但是,我覺得必須讓大家知道。

陳必先九歲(1959)那年。有一個親戚在德國唸書,跟一個德國

女學生同住一房。一次閒談時,德國女孩說她有一位長輩親戚在

科隆音樂學院當教授,陳必先的親戚就說她有一個親戚名叫陳必

先也喜歡鋼琴,而且成績相當不錯。德國女孩說妳要她家人把陳

必先的彈琴錄音帶寄過來,讓我那位長輩Schmidt教授聽一下,

看是不是可造之材。

陳必先的母親張靜麗忙爲陳必先的彈琴做錄音,把錄音帶寄到德

國。Schmidt教授聽完錄音帶大驚大喜說:「這個人是天才,我

們如果不培養,是人類的罪惡!」

教授立刻要那位德國女學生通知陳家,立刻把陳必先送來德國。

台灣那個時期,學生要出國必須大專畢業,且必須留學考試及

格,才能申請出國。但教育部另有一天才兒童出國條例:兒童只

要被評定為天才就可辦手續出國。

陳必先出國前經過一番刁難和曲折。當時,有名的小提琴手鄧昌

國,靠著在教育部的父母的關係,以及哥哥鄧昌黎(名物理學

家)的關係,獲得教育部長張其昀拔擢為國立藝術學校校長,張

其昀其實對音樂是外行的。不久,鄧昌國與日本鋼琴家藤田梓結

為連理。鄧昌國為了保護妻子在鋼琴界的地位,不願承認台灣除

了藤田梓之外有其他任何鋼琴天才。所以,一開始他是反對陳必

先出國的。

直到教育部為陳必先出國案,成立了一個十五位音樂專家組成的

委員會,鄧昌國是委員之一,由這個委員會來鑑定陳必先究竟是

不是天才。陳必先在十五人面前演奏鋼琴,演奏完彈完畢,鄧昌

國看到另外十四人的神色和表情,心裡有了譜,知道自己一張票

擋不住十四票,就故做大方連忙上前第一個簽名投了贊成票。最

後,十五人都簽了名認定陳必先是天才。

陳必先到了德國住在Schmidt教授家裡,Schmidt教授已離婚,

有一女與妻子住,年紀比陳必先略長,教授夫妻二人每月見一次

面,討論女兒的教育問題。陳必先到了之後,教授對妻子說:

「陳必先的天份在我們女兒之上,我的精力和時間只能培養一個

人,你同意嗎?」他妻子點頭同意了。

科隆音樂學院特別為陳必先開演奏會,院中教授全體出席,陳必

先在台上演奏鋼琴曲,演奏完畢,全體一致同意陳必先進入研究

班研習鋼琴。所以,那時陳必先很忙一面背書包上德國小學,接

受基本教育,一面在音樂學院當研究生。

她十六七歲(約1967)那年想回國探親,順便舉行鋼琴演奏會。

鄧昌國以他在音樂界的影響力極力阻撓,因為陳必先一回來開演

奏會藤田梓的鋼琴名望和地位必定受到衝擊。所以,陳必先到了

十九歲才回國探親,而且沒有公開演奏。

陳必先回國前在科隆音樂學院已是名人,在德國音樂界也已經是

名人,曾經多次公開演奏好評如潮。十九歲回國時,孟絕子受邀

到家裡玩,和陳必先見過一次面。 

陳必先的母親對待孟絕子相當好,那時孟絕子在台大圖書館工

作,常請他到家裡包餃子給他吃。夫妻倆退休後全家移民到了美

國。

叫台灣之光太沈重──鋼琴家陳必先的歐洲苦情歲月

誰能料到,三十年前,台灣第一位以「資賦優異」身分出國深造

的天才兒童陳必先,沒拿國家一毛錢,完全得靠自家的支持?十

年學琴,竟是在異鄉當了十年下女的處境?

#為了讓她出國,全家拚命兼差

陳必先兩歲時就能把聽過的旋律都唱出來;四歲那年父母買了玩

具鋼琴,她更把所有聽到的旋律或聲調都用鋼琴模仿彈出,讓家

人驚訝地發覺她的絕對音感和音樂天賦。

而比天份更令人吃驚的,則是她那無法解釋,對音樂與生俱來的

興趣與熱情。「有一次我生病高燒不退,燒到媽媽把我放在水龍

頭下沖水都退不了,家人急得不知所措。但說也奇怪,媽媽說我

一開始彈那玩具鋼琴,燒就退了。」就是如此神祕而強烈的愛

好,即使家中完全沒有音樂背景,皆為高級知識份子的父母決定

讓陳必先完成她註定的使命,想辦法讓女兒學習鋼琴。

「那時每天早上六點,父親就騎腳踏車把我帶到他任教的國防醫

學院,讓我用學校的琴練到八點。後來全家省吃儉用,才總算買

了一架小琴。」

即使學習十分刻苦,陳必先不過一年就展現驚人的成果。她五歲

即登台演出,七歲更和鄧昌國教授合作莫札特《e小調小提琴奏鳴

曲》而震驚台灣樂壇。九歲時她的老師崔月梅女士說自己已無法

指導,建議陳必先出國深造,再次給陳家丟了難題。

「那是戒嚴時期,父親只得帶著我到處奔走,到處彈給相關人士

聽,求他們給我機會。」好不容易獲准出國,在外求學的重擔卻

幾乎壓垮陳家。「到現在很多人都以為我得到政府的獎學金,但

事實卻不是如此,我所有的開銷都是父母出的錢。在我申請出國

時,家父也因在美國申請到一項蒸餾水的製造專利而得到一筆

錢。那筆錢可以買一棟房子,但他卻給我買了到德國的機票。那

時政府還管制不得帶金錢出國,母親只能偷偷把支票縫在我的褲

管。」

或許陳必先的雙親也沒想到,女兒的音樂天才換來的竟是全家人

的刻苦。為了陳必先的生活費,他們只能拼命兼差。在「客廳即

工廠」的年代,陳家在台灣的孩子更從小就在家做工,一直做到

大學畢業。然而,陳必先在德國的生活也沒有多好。從台北到科

隆,對九歲的女孩而言根本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老師幫傭,在倉房練琴一度想自殺

陌生的環境和全新的語言,讓每一天都成了生活挑戰。隻身一人

的陳必先,總是思念著台灣的家人,一年寫了四十多封家書,在

信裡畫著家中客廳的模樣。她沒有說的,是頗具名望的教授竟有

不堪的家庭糾紛,住在老師家的陳必先不但得付生活費,日日還

得在數落中做完家事方可上學。

「因為老師嫌吵,我無法在家練琴,只能把鋼琴放到一個農夫的

倉房。那倉房外面是蘋果田,晚上一片漆黑,我好害怕,根本不

敢隨便走出去。但倉房沒有暖氣,有時冷到零下六度,我還是戴

手套繼續練,練到不能再練,鋼琴都凍壞了才能回家。」三歲時

得過小兒麻痺的陳必先,在國外得不到良好照顧,居然常在學校

昏倒。「生活實在太苦,又見不到家人,我甚至一度想自殺,覺

得根本活不下去了。」

艱苦的歲月最後磨練出超凡的能力。為了掙生活費,陳必先十三

歲就開始教學生,十五歲已能指導二十七、八歲的研究生。她不

但以教學、比賽和演奏所得的錢供養自己,還勉力存錢好和肯普

夫、妮可萊耶娃、安達等大師精進琴藝。

一九七二年六月,原本只是好玩,連決賽曲目都沒練的陳必先,

竟在比利時伊麗莎白大賽得到第十二名。終於,她在無數的挫折

中看到自己的能力,知道家人和自己這一路含辛茹苦,不過就是

單純地希望能成就那萬中無一的音樂才華。這樣的天份既然挺過

生活的折磨,就該屬於更大的舞台!

#榮耀歸鄉,遭遇曝光,母親抱著她痛哭……

她認真練習,潛心思考,三個月後這位台灣少女果然在慕尼黑

ARD大賽上一舉奪冠。賽事透過轉播轟動全歐,陳必先立即成為

眾所注目的國際新星。

當陳必先帶著榮耀回國,大街小巷傳頌著她的名字,爭相說她是

「台灣之光」,卻沒人關心她背後流不完的汗與淚。「當她第一

次回台灣,媽媽才知道女兒在國外學琴還得當女傭,痛心又自責

地抱著必先大哭。」

直到今日,陳必先的姐姐必全回憶起當年舊事,仍不禁悲從中

來。

Lei Liang: Tremors of a Memory Chord 記憶的弦動 1/2  

Lei Liang: Tremors of a Memory Chord 記憶的弦動 2/2

 Chen Pi-hsie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翻譯這個網頁  陳必先 (195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360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