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的演奏方式和作品一樣,具有創造性,尤其對彈性速度和裝飾音的運

用更是與眾不同,也成為後來鋼琴演奏者詮釋蕭邦最頭痛的問題。

十九世紀初期鋼琴的進步、改良已接近現代,但是在演奏方式卻仍嫌僵化

或兩極化。例如李斯特在遇見蕭邦之前,習慣將鋼琴當成打擊樂器;孟德

爾頌則少用踏板、手緊貼鍵盤將彈性速度降至最低。可是蕭邦獨創的指法、

踏板法、節奏韻律及音色變化,卻令人耳目一新,演奏風格並獨霸至十九

世紀後半葉。

蕭邦所擅長的「彈性速度」,一直是樂迷有興趣的話題,當他以左手伴奏、

右手彈奏主題旋律時,會巧妙更動細部律動,但節拍保持不變,這種「細節

修飾」就如同畫家在素描時,最後會使用修飾線條,進行形塑一樣,難度很

高,但非常重要,「只能意會,無法言傳」。

孟德爾頌曾讚美蕭邦,「他是完美的音樂大師,創新的表現是前人難以想像

的」;一位當時的鋼琴演奏家約瑟夫?費爾茲也曾記錄,「蕭邦的手指好像會

唱歌,輕巧靈活而且快得驚人,身體伸縮自如,可以用拇指彈奏黑鍵,也能

用兩指彈完一連串音符,方法是讓較長的手指繞過較短的手指,滑至下一個

音符。看了蕭邦的靈巧演出,不禁讓我相信有人曾見過他能將雙腳纏繞在頸

部的荒謬傳說」。

至於蕭邦是如何掌握彈性速度?他的門生曾透露,「必須以左手指揮右手,

如此節拍才能拿捏得準,同時右手在變速時,絕對不能削弱左手的拍子」。

不過話雖如此,蕭邦對彈性速度的主觀定義為何?

心中所想的和其他演奏者所想的是否一致?這些永遠都是謎,也永遠是聆聽

蕭邦作品時的樂趣!

什麼是「彈性速度」?

一般樂譜上所標示的「速度」是指:「在一定的時間長度內,有一定的

拍子。」但是,有些音樂如果用一成不變的速度來演奏,會顯得呆板、缺少

變化。所以,為了更自然地表現出音樂中的情緒,作曲者會在樂譜上,提醒

演出者做適當的速度變化,而這就是所謂的「彈性速度」(tempo rubato)。

「彈性速度」原本的意思是指「偷來的時間」(stolen time)。也就是說:

在某些需要強調的段落裡,用稍慢的速度來演奏,而在之後的樂段,則用稍

快的速度將原本延長的時間調整回來(borrowed time);這麼一來,音樂的

長度雖然不變,但是,整首曲子就有快慢不同的速度變化了。 十九世紀作曲

家蕭邦就是「彈性速度」的代表人物,當然這也和他是一位一流的鋼琴演奏

家,同時偏好即興創作有關。不過他雖然擅長「借時間」和「還時間」,可

是外人卻很難精準描述他「什時候借?」、「什麼時候還?」,同時

「該借多少」?或者「必須還多少」?當然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鋼琴演奏家

都同意蕭邦作品不容易詮釋的原因。

整首Barcarolle中速度、音型及強弱起伏並不甚大,和弦的使用及變化上亦

相當地單純幾乎可以說,全曲就在相當平靜的狀態下自開始迄結束

通常,Barcarolle的曲式都是短短四、五分鐘,甚至更短的A→B→A→

Coda形式小曲

蕭邦的這首曲子亦保持了此種特性

只是,它長達八分多鐘的時間及所謂異於「風情萬種」之風格

使得在音樂的詮釋上,愈增添了幾分難度

典型的Barcarolle為6/8拍,其強拍在第一拍,弱拍在第四拍

蕭邦則變更為12/8拍,把強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弱拍在第四拍及第十拍

並且延長其旋律線,使之更為流暢。

本曲的演奏必須具備完璧的演奏技巧

流暢不間斷的節奏,第一段與中段不甚明確對立的這首樂曲

雖然每個細節都很優美,或許容易聽來冗長單調也說不定

這是蕭邦全部作品中最要求表現手法及用頭腦,用心來演奏的難曲之一。

號稱蕭邦最難的曲子除了需要技巧以外曲調情感上的詮釋也許更為困

還有就是...調性, 是罕見的升F大調

 (Martha Argerich) Chopin Barcarolle Op.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360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